面對危機 | 轉型有術 | AI賦能 | 國際名人故事(5個視頻) | 香港名人故事(13個視頻) | 總結 | 相關課程


人到中年,有危有機

中年危機,通常發生於 35 至 55 歲之間,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段時期往往伴隨著情感、心理或存在層面的深刻反思,令許多人對生活方向、成就感及人生意義產生困惑與不安。其特徵包括:

  • 自我價值的重新審視:對自身的價值與存在意義進行反思,渴望找到更深層次的滿足感與自我認同。
  • 職業瓶頸:感到職業生涯的停滯或發展受限,對工作價值和未來方向感到迷茫,進而影響生活滿意度。
  • 未盡的理想與期望:發現部分個人或職業目標尚未實現,引發失落感,甚至對未來感到迷茫。
  • 健康焦慮:對身體健康的關注增加,對疾病、衰老或健康問題的擔憂逐漸顯現,影響心理與生活質量。
  • 身份的轉變:如與職業、關係或家庭角色 (例如為人父母)相關的身份逐漸改變,帶來角色適應的壓力。
  • 對生命有限性的認識:隨著年齡增長,對衰老與生命終點的意識逐漸加深,更加注重生命的意義。
  • 對變革的渴望:渴求更多意義、冒險與個人重塑的機會,但可能因環境或內心的不確定性而裹足不前。

然而,中年危機並非僅是挑戰,更是一個重新審視與設計人生的契機。透過結合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應用於人生轉型的技巧、工具及科技,這段時期可以轉化為一段充滿活力的探索與成長旅程。設計思維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問題解決方法,強調創意、實驗與不斷迭代。它鼓勵人們以開放心態重新看待挑戰,並用樂觀的態度探索新方向。這種方法非常適合用於中年轉型,因為它不僅能協助我們重塑自我,更能啟發我們為未來開創全新可能性。


四套工具,助你突破

透過設計思維方法,個人可以深度探索自我、規劃未來,並善用科技工具實現人生新目標。在中年過渡期中,這種以人為核心的設計方法,能幫助我們審視內心需求、重新定義人生方向,並以創新的方式應對挑戰。以下介紹四套核心工具,每套工具帶來不同的啟發與價值,幫助中年人士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與目標。

工具(1) 自我同理技巧 (Self-Empathy Skills) [更詳細資料]

自我同理技巧是一種幫助個人深入了解內心需求與情緒的工具,特別在壓力或轉型期中顯得重要。透過練習自我同理心,個人能與自己的情緒建立對話,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價值觀與核心需求。

  • 提升對情緒的敏感度與理解能力,減少內在衝突。
  • 幫助個人更好地應對壓力,培養心理韌性。
  • 增強自我接納與自信,為未來人生奠定穩定的心理基礎。

工具(2) 人生旅程地圖 (Personal Life Jouney) [更詳細資料]

人生旅程地圖是一種可視化工具,幫助個人回顧過去的重要里程碑、挑戰與成就。透過繪製這張地圖,可以清楚地看見自己的人生成長路徑,為未來的選擇提供方向與啟發。

  • 幫助個人系統性地整理過去的經驗與學習,深化自我認識。
  • 發現曾經的成功與潛力,增強對未來挑戰的信心。
  • 提供清晰的視覺化參考,讓未來規劃更具結構性與目標感。

工具(3) 重塑人生展望 (Envisiong Future Life) [更詳細資料]

重塑人生展望是設計未來生活的一種想像練習,幫助個人具體化夢想與目標,並模擬理想生活的可能性。這種方法能激發創造力與行動力,讓未來的願景更清晰、更可實現。

  • 將模糊的想法轉化為具體的目標,提升行動的可能性
  • 激發對未來的期待與熱情,增強個人動力
  • 幫助設計實際可行的計畫,縮短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工具(4) 人生轉型藍圖 (Personal Life Canas) [更詳細資料]

人生轉型藍圖是一種結構化的工具,幫助個人將核心需求、價值觀、資源與目標整合成一個具體的行動計畫。這張藍圖不僅提供方向,還能幫助個人有效配置時間與資源,實現人生的新篇章。

  • 將抽象的目標轉化為具體且可行的行動步驟
  • 整合內外部資源,提升目標實現的效率與可能性
  • 提供清晰的框架,幫助個人追蹤進展並調整計畫

透過這四套核心工具,Design Thinking 方法為中年轉型期的個人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從 自我同理技巧 的內在探索,到 人生旅程地圖 的過去回顧,再到 重塑人生展望 的未來想像,以及 人生轉型藍圖 的行動計畫,每一工具皆能解決不同層面的需求,協助個人更有信心地面對轉型挑戰,創造一個充滿意義與成就的人生新篇章!


應用 AI 科技,強化工具效果

設計思維 3.0 (Design Thinking 3.0) 的世代,人工智能 (AI)、大數據 (Big Data) 和數字化 (Digital) 科技已深度融入設計思維的方法論,顯著提升其工具的實用性、效率和成果的達成速度。這些技術為設計思維在個人職業規劃和人生轉型中的應用賦予了新的可能性,使過程更智能化、動態化和個性化。

  • 在 自我同理技巧 (Self-Empathy Skills) 的實踐上,AI 成為探索內在需求與情緒的最佳助力。透過情緒分析與智慧對話技術,AI 能幫助個人更加深入地理解自身的情緒模式,並洞察內心的真正渴望。它記錄情緒變化,識別生活中的情緒觸發點,並提供量身定制的建議,協助用戶練習自我同理心。這不僅能幫助中年人在壓力與不確定中找到平衡,更能增強自我接納與情緒管理能力,為人生轉型注入穩定的心理基礎。
  • 在人生回顧的過程中,人生旅程地圖 (Personal Life Journey) 是串聯過去與未來的一座橋樑。AI 通過數據整合與可視化技術,自動生成個人的過往生活記錄,幫助用戶系統化地回顧人生重要里程碑與挑戰。透過 AI 的模式分析,用戶能從過去的經歷中識別關鍵的成長線索與成功模式,進一步發現隱藏的潛力與資源。這種洞察為未來方向提供了靈感與啟發,讓人生轉型的基礎更加清晰且堅實。
  • 在 重塑人生展望 (Envisioning Future Life) 的實踐上,AI 技術能透過模擬與生成,將模糊的夢想具象化為可以感知的未來願景。AI 可模擬理想的生活場景,讓用戶沉浸式地感受未來可能的生活片段,從而激發想像力與行動力。AI 還能生成具體的未來計劃,協助分解目標,並提供個性化的建議與提醒功能,幫助用戶一步步實現理想生活。這種科技的應用,不僅讓目標更加清晰,還能縮短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為人生的下一篇章注入活力與動力。
  • 最後,在 人生轉型藍圖 (Personal Life Canvas) 的實踐中,AI 為人生設計提供了結構化的支持。透過分析個人的需求與可用資源,AI 能協助用戶構建一個全面且靈活的轉型藍圖,將核心需求、價值觀與人生目標整合為具體的行動計劃。AI 還能動態追蹤進展,根據用戶的最新狀態調整策略,並推薦相關的資源與機會,幫助用戶高效地配置時間與精力。這讓人生的每一步都更加有方向感,並確保轉型過程中的每個選擇都能通往更加充滿活力與可能性的未來。

AI 的融入使 設計思維3.0 的應用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將傳統的創新方法與先進技術相結合,打造了更高效、更精準且更個性化的實踐框架。從探索內在需求的 自我同理技巧,到串聯過去與未來的 人生旅程地圖,再到具象化願景的 重塑人生展望,以及結構化行動計劃的 人生轉型藍圖,每個工具都因 AI 的賦能而更加強大。


全球視野的啟迪: 國際名人故事(5個視頻) (點擊以下5個姓名,即可觀看其人生故事)

全球許多領袖與創新者成功運用設計思維,塑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職業與人生故事。例如,Airbnb 的聯合創辦人 Joe Gebbia,透過設計思維重構傳統酒店與住宿業,創造出共享經濟的典範。他以用戶需求為核心,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旅行方式,讓陌生人之間建立了全新的信任關係,實現了住宿業的顛覆性創新。而在非政府組織(NGO)領域,Jane Chan 則運用設計思維推動社區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幫助資源匱乏的地區找到創新解決方案,促進了當地的經濟與社會進步。這些例子顯示,設計思維不僅能重塑行業模式,也可以為人生轉型提供價值。

在教育領域,設計思維的應用更是激發了無數孩子的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Kiran Sethi 創立了一種以設計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模式,鼓勵孩子們用創意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從中學會如何解決問題並實現自身潛能。這樣的教育創新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還啟發了新一代的設計思考者。同樣地,在職業教練與時尚設計領域,設計思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服裝設計師 Martha Moore 則巧妙運用設計思維,重新定義融合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時尚設計理念。她深入研究各民族傳統服飾的功能性與文化象徵,發現傳統服飾在日常生活中對婦女可能造成的不便之處。對傳統服飾進行優化,既保留其文化意涵,又提升其實用性與舒適性。促進了時尚設計中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包容,實現了文化傳承與當代創新的平衡與躍升。

Paula Davis 在職業規劃領域中深度運用設計思維,幫助個人重塑職業目標,探索自身真正的熱情與價值方向。從一位專業律師成功轉型為人生設計與職業教練,並通過設計思維方法,已經成功幫助超過千人實現職業與人生的突破。她的工作不僅幫助人們重新定位自身價值,更啟發了他們以創新與系統化的方法邁向更加充實與目標明確的未來。


香港實踐的力量: 香港名人故事(13個視頻) (點擊以下13個姓名,即可觀看其人生故事)

在香港,設計思維同樣被廣泛應用於職業發展與人生轉型,並且結合了本地文化與社會需求,形成了獨特的實踐方式。不論是企業領袖、教育工作者還是專業人士,越來越多本地人利用設計思維來克服挑戰,發掘潛力,並實現人生的進階與轉變。

為了進一步探討設計思維在本地的應用,我們與香港中文大學博士校友會,粵港澳大灣區校董及行政人員總會,特別籌劃了一系列講座及網絡研討會,主題為 「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生命教育與生涯規劃達人:真情對話」,邀請了 13 位來自香港的傑出設計思維專家分享他們的經驗與見解。

他們包括 吳克儉院士林小湛教授林偉雄院士李潔蘭校長鄧哲平先生梁智軒博士葉文謙先生陳呂令意校長唐文標律師尹繼賢博士林偉強博士孫美妮女士 及 黎嘉豪先生(按訪談次序排列)。我們衷心感謝這些嘉賓講者的無私分享與貢獻。他們的分享不僅展示了設計思維在香港的多層次應用,也啟發了參與者如何運用這一框架重新審視人生目標,開啟新的可能性。


總結: 握現在優勢,創建未來人生

設計思維作為一種以人為本的創新方法,不僅在全球範圍內為行業與社會帶來突破性變革,更為個人的職業規劃與人生轉型提供了強大的實踐框架。從 Airbnb 創辦人 Joe Gebbia 的共享經濟創新,到 Kiran Sethi 的教育模式改革,再到 Paula Davis 的職業重塑,以及 Martha Moore 對民族文化與時尚設計的深度融合,這些 Design Thinkers 的人生故事展示了設計思維如何幫助我們突破傳統界限,發現新機遇,並實現自我成長。

在香港,設計思維同樣被賦予了本地化的實踐特色,結合了本地文化與需求,成為個人與組織追求創新與發展的利器。13 位香港傑出設計思維專家以其真實經驗啟發了更多人,幫助他們運用這一框架重新審視人生目標、探索新方向,並設計出屬於自己的轉型藍圖。

隨著人工智慧(AI)的迅速發展,設計思維的實踐更被賦予了全新的工具與可能性。AI 結合設計思維的應用,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展現出其強大的輔助能力。例如,AI 能夠通過情緒分析與數據洞察,幫助個人更深入了解自身需求,並提供個性化的建議。同時,AI 技術還能模擬未來場景,幫助人們具象化夢想,並構建更精準的行動計畫。在職業規劃、目標設定與資源管理等方面,AI 的智能分析與動態追蹤功能,讓設計思維的實踐更加高效且可持續。

這些成功案例與實踐啟示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中年危機或人生轉折並非終點,而是重新設計未來的契機。透過設計思維的應用,結合 AI 的強大輔助,我們可以以更開放、更系統化的方式重新定義挑戰與可能性,為人生注入活力、意義與成就感。設計思維的核心價值,不僅在於解決問題,更在於啟發每一個人去設計一個充滿希望與創新的未來篇章。


相關課程: 設計思維國際學院的「人生轉型及 「生涯教練國際認可證書課程 將於亞洲首次舉行

2天的「人生轉型」課程: 應用 AI 設計思維,開啟自己充滿活力的中年轉型之路 (AI-Enhanced Design Thinking for Mid-Life Transition) 將於3月29日舉行 [詳情]

3天的「生涯教練」課程: 應用 AI 設計思維,引領他人開創豐盛的中年轉型之旅 (AI-Enhanced Design Thinking in Coaching for Mid-Life Transition ) 將於3月29日舉行 [詳情]